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历史揭秘历史揭秘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娃赫地写在史书上,但是后代却很少知道他们。相反,一些在史册上缺乏记载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长期而广泛地在民间流传着。陈元光*是后面所说的这样一位有趣的人物。新旧((唐书》上没有他的事迹记载,但是从闽南到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省,一千多年来,人们怀念他,崇敬他,并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他对漳潮地区的开发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陈元光(658--711),字廷炬,河南固始人,父陈政为唐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唐高宗命令进戍绥安(今福建云霄),陈元光以鹰扬将军随父戍闽,此后即从事漳潮地区开发。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于绝域”。这道命令要求“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唐高宗《诏陈政镇故绥安县  地》)。这可说是一道很严厉的命令。 


 陈政父子入闽后对闽南的治理、开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稳定局势时期。这个时期以作战为主。陈政率兵进伐时,寡不敌众,退守于九龙山(今漳州南),奏朝廷请求加派援兵。朝廷命令以陈政兄陈敏、陈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后来陈敏和陈敷死于道中,他们的母亲魏氏足智多计划,代领其众。援兵入闽后与陈政会齐,击败蛮獠,屯兵于云霄。这是陈政人闽后扎下根的**阶段。 
         第二阶段,设置地方政权与恢复社会经济阶段。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请于泉潮问增置一州变原来的七闽为八闽,并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因地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并且朝廷令陈元光兼刺史之职,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可见唐王朝对陈元光父子是很信任的。
建置漳州以后,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从这时起,“从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见《云霄县志.名宦》)这里所描绘的也许有夸张之嫌,但建州之后,陈元光及其部下*着手大力恢复经济工作,这是正常的。这一长期混乱的地区得到治理,老百姓自然十分感激陈元光,因而景云二年(711年)当陈元光作战阵亡时,“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设置地方政权和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是陈元光人漳后的第二阶段的主要活动,用了25年时间。 
         第三阶段:巩固与发展经济时期。陈元光死后,他的部下和子孙继续进行开发闽南的活动。陈元光的子陈晌,孙陈酆、曾孙陈谟,历任漳州刺史。据记载,陈谟至元和十四年(819年)卒,也*是说从公元669年陈政人闽至公元819年陈谟卒,在长达l50年的时间里,陈家五代人及其从河南带来的部下们,一直致力于闽南地区的开发,直到陈谟的儿子陈泳到外地做官为止。这是第三个阶段。《旧唐书》记载,到天宝年间,漳州已有5346户,l7949人,更有意思的是陈泳*后的任职是在河南老家当光州司马。 


         天一阁本的((嘉靖固始县志》中说:“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土族林、黄、陈、郑四族先人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王潮之乱,十八姓之闽,二也……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三也。”其中竟丝毫没有提及陈元光人闽之事。乾隆五十一年撰修的《固始县志》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陈元光入闽,这的确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其实中原几次南迁,对闽南影响*大的应是陈元光的人闽。从人闽的规模和人数来看,晋代一次人数较少,而唐初陈元光人闽人数却是比较多的,人闽者有先后两批,**批由陈政带去的,有3600多人,这有文献可考,第二批由陈政的兄长带去的58姓,具体人数却不清楚,但数量必然不会少于**批,因为这次是聚族而行,兼带家属,数量自然较大。 


         陈政、陈元光的入闽,实际上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火规模的迁徙。唐高宗的诏书清楚地说明要他们去“相视水源、开屯建堡”,且“斯誓斯言,爱及苗裔”。陈元光等进漳之后,执行命令甚为坚决,并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发展生产是长期扎根的必备物质条件,因此陈元光很重视经济建设,他留下一首《示珦》诗,诗中要他的儿子陈珦“日阅书开土,星言劝驾农”,*是要儿子多督促耕作。这些开拓者从中原带去���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而漳潮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这两种条件的结合,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年从固始随同陈政人闽,并在军中担任军谘祭酒的丁儒,晚年曾写一首《归田二十韵》诗,现摘录部分如下: 
         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好鸟鸣檐竹,村黎爱慕臣。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烽火无传警,江山已净尘。天开一岁暖,花发四时春。杂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霜雪偏避地,风景独推阂。辞国来诸属,於兹结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相访朝与夕,浑忘越与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
丁儒是在漳潮地区开发中有贡献的人物,《福建省通志》载有他的事迹。这首诗十分生动地描绘出经过几十年开发后漳潮地区的社会经济和风土人情的状况,也反映了从中原来的百姓已与当地人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 


         近代的人口调查资料,也可以看出陈元光在漳潮地区的影响。以福建省云霄县为例,1946年曾做过人口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为113802人,姓氏8l姓。在族谱中写明先世从河南人闽的有方、吴、陈、柳、王、汤、蔡、林等九姓,总人数约9万人,占全县总人121的百分之八十。九姓中写叫先祖随陈元光人漳的*有方、吴、张、陈、汤、柳6大姓(均有先祖姓名),人口6万余,占全县当时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三。还有一部分是族谱无考的(见《云霄县志》)。陈元光随父入闽时,随从的偏裨将123员,据《云霄县志》中保存的资料,可稽得姓名的95人、姓氏62种(见附录),后来陈敏带来相助的有58姓,则没有具体记载。现在福建的大量族姓,都称其先祖是随陈元光入闽的,不仅写在族谱上,而且刻石留示后代。如汤家的祠堂石柱上*刻有“宗由固始,将军及泽”的字样,至今仍保留着。这批入闽的中原人,先在闽南站稳脚跟并发展起来,然后又向广东发展,潮州、梅州一带的中原移民有许多*是从漳州一带往南播迁去的。(参阅《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 


         从《台湾通志》所提供的材料,也可以看出,台湾的居民姓氏主要结构和福建大致相似,这是因为台湾居民大多是由福建播迂到台湾的,尤以漳州和泉州地区移民为*多。据l 9 3 0年台湾统计的人口资料,当时台湾总人数为3751600人其祖籍注明从漳州和泉州二府移去的为3000900人,占当时台湾省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又据l953年一次户口统计资料,当时台湾总户数为828804户,737种姓。户数在500户以上的l00种姓巾,有63姓族谱材料说明先祖在晋末、唐初、唐末这3次从河南迁往福建的。这63姓计有670512户,占全省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点九。63种姓中,又有45种姓的家谱记载是先祖随陈元光入闽的。由此可见,陈元光这次人闽,对后代影响极大。
台湾的移民和开发,主要是伴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中进行的,大量的福建、广东百姓随郑成功移屑到了台湾。因此追根溯源,**台湾居民的大部分,300多年前的祖籍在福建,一千多年前的祖籍在河南(大多数在固始,但也有部分从河南其他地方如汝南、祥符、邓县等地去的)。这支移民队伍,先是由陈元光父子、王潮兄弟从中原徙至福建,又由这批移民后代郑成功从福建徙至台湾,像接力棒一样往前推进。 


         陈元光父自率众开辟闽南,在这一一带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这些遗迹大多在今云霄县境内,因云霄县即古绥安县地,初建漳州的州所在地。 
         闽南的地名,至今仍保留陈元光人闽时所取的名字。漳江,是陈元光父陈政所命名。据旧志载,陈政“尝渡云霄”,指江谓父老日:“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云霄县志.陈政传》)因此命名为漳江。其实漳江命名的原因恐怕不仅如此。漳河上游有两支流,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到河北省涉县合漳镇汇合而为漳河。漳江也是如此,上游分南北二溪,南清北浊,汇于西林村,潋滟成章,因而称为漳江。(见《云霄县志•地理志.山川》)后来又因江而置州,称漳州。漳州府址虽曾三次迁徙(初建于云霄,次迁于李澳川,再迁于龙溪),而州名至今未改。漳浦也是以江为名,即漳江之旁的意思。因陈元光的活动而命名的地名,在今云霄县还有大、小将军山,东海中有将军屿、将军澳等。 
         在遗迹方面,漳江北盘陀岭下留有故城,据传为漳州初建时的城址。云霄及漳州都有传为陈元光驻军的军营遗址;有陈元光所建的巡逻台,此外云霄有演武亭,陈元光军队牧马的马坑,还有两块巨石:一称为磨剑石,传说陈元光曾在这里磨过剑;一为试剑石,传说是陈元光一剑把巨石劈为两半,这些遗迹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在云霄还有陈元光所建的燕翼宫旧址和陈元光为祖母魏氏守制三年于墓侧建的墓庐。陈元光祖母魏氏,陈政夫妇,陈元光夫妇,陈元光女儿柔懿夫人,陈元光随征的一些部将等人的墓地,大都在云霄,有的后迁至今漳州附近。 


 闽南各地过去建有大量庙宇祭祀陈元光及其将领的,有威惠庙、灵著王庙、灵侯庙、将军庙、功臣庙、沈李二公庙、祁山庙(见《福建通志.坊庙志》)。还有祭祀陈元光女儿的夫人妈庙(据载其女儿从征,曾立不少战功)等。 
         闽南的旧风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时,各村抬着陈元光的神像游村,想来是作为驱邪的。由此也可见陈元光在闽南影响之深。 
         据史籍记载,陈元光能文善武,13岁*领乡荐**。他的著作有《玉钤集》。《全唐诗)》中保存有他的三首诗。 
         综上可知,唐初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的中原百姓对漳潮地区的开发,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影响极其深远。而陈元光本人,由于他的功绩、组织才能和实际上的领导地位,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以恰当的评价。

附录:
一、从陈政戍闽诸姓氏(据《云霄县志》):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共61种姓。
二、台湾1955年户口统计资料,在100种大姓中,其族谱记载晋、唐初、唐末入闽的姓氏:(1)晋代入阂:林、黄、张、刘、杨、郑、邱、何、詹、梁、钟、温、巫,共15种姓。(2)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廖、徐、庄、苏、江、何、萧、罗、高、卢、余、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曾、蒋、姚、欧、邹、丁、钱、柳,共45种姓氏。(5)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卢、孙、傅、马、董、薛、韩,共27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