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内涵、特征、人文价值及其意义的辨识
唐以后,历代都有一些记述、研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历史以及他开漳业绩的文章。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的角度,逐步延伸到探讨对陈元光祭祀的由来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层次地进行透视,从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试从开漳圣王文化的独特存在及其内涵、特征、人文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以期能够引起各界进一步重视对开漳圣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一、开漳圣王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在闽南文化中,开漳圣王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从史实上看,陈元光是唐垂拱四年(688)朝廷诏准漳州始置州郡的首任刺史。虽然唐史阙载其“开漳”的史迹,但《旧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及北宋元丰五年(1082),吴舆(官至奉仪郎、潮州府通判)在其地理与政区专著《图经序》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靖闽、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直至明季,《大明漳州府志》出版,此为记载陈元光传略*早的官方文献资料,对陈元光其人其事做了概括性的记述和评价。而后,《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都对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从历史影响看,“开漳圣王”是后世对陈元光的尊称。在中国古代称谓中,能称之为“圣”者,除了帝王、君主,就是圣贤了。荀况《劝学》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司马迁《屈原列传》释“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陈元光能被官民称为“圣”,许多志书典籍和民间口碑皆有所载,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在他的故里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的陈将军祠,祠堂上书有匾额“威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是陈元光不朽历史功绩的概括和写照。他为漳州的开发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从文化遗存看,陈元光及其家族和属下部将“开漳建漳”的史迹,几经岁月沧桑,仍有许多文化遗产见诸闽、粤、台、豫各地,形态上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陈氏父子的故宅、行宫、行台、家庙、祖祠、墓地、宫庙建筑,主要活动遗址有柳营、军陂、揭鸿塞、松洲书院遗址等。精神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散见于闽台地方典籍的唐朝廷诏书、陈元光奏表、志书、宗谱等文献资料,以及陈元光创作的《龙湖集》为主要的诗赋作品等。还有至今流传于闽台民间的众多开漳故事传奇,特别是《平闽十八峒》民间说本,以神话的形式演绎了当年的开漳史事,寄托了闽台民众对开漳圣王陈元光及所有开漳先祖的缅怀和崇敬。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祭祀一直是被看作*重要的文化活动。古人云:“生事之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不仅表示对祖先的缅怀与思念,抒发“思慕之情”,更重要的还在于“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继承先人遗志,发扬光大其精神,有着更为积极进取的一面。在闽粤等许多地区,民众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祭祀有以下特点:
一是长久性。自唐代始,陈元光殉职之后人民就开始祭祀他,为其立庙,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以至**,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民众对陈氏尊崇祭拜的香火,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二是广泛性。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祭祀活动,不仅盛行于他的祖籍地河南固始和他建功立业之地的闽南漳州地区,还包括闽、豫的其他地区及粤、浙、台等地,而且伴随着漳州先民外移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乃至海外众多国家。这些地区到处都有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尤其是闽南漳州与台湾,几乎所有的村社都有奉祀他的祠庙,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特殊的祭祀文化现象。
从历史上看,陈元光不但受到民众的尊崇,还得到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重视。据史载,当年陈元光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身负重伤而不幸殉职,当地百姓哀痛之极,“据其遗容,捏塑以祀”,肖其像以寄哀思,建庙祠以事奉祀,唐朝廷诏赠陈元光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享庙祀。宋淳熙年间,皇帝颁诏各有关州县地方官员,定制为开漳圣王设立“春秋二祭”,官员皆必参与并主持祀事。从此,官府与民间都以祭拜祖先的形式纪念他。
三是丰富性。在古代,中华民族对有功的祖先皆当作神明奉祀,陈元光就是其子孙后代的祖先神。由于陈元光生前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地方首领,逝后历代朝廷给他的封号达21次之多,因此各地奉祀他的庙宇名称也较多,有称开漳圣王庙、威惠庙,还有称广济灵著王庙、陈府将军祠、将军庙,俗称有圣王庙、王公庙、王爹王妈庙等。更重要的是,由于祭祀是人们生活中的大典,必然会对其他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如祭祀场所、祭祀礼仪等。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以特殊的方式祭祀陈元光,*有代表性的有巡王、鉴王、走王等,统称“圣王巡安”,现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开漳圣王文化源远流长,它源自于中原河洛,形成于闽南漳州,传播到闽、粤、浙、台和海外。其所凝聚的文化蕴涵在长久而广泛的流传中愈加丰富;在海峡两岸众多民间信仰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闽、粤、赣、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开漳圣王文化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人类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了对自身和外部**的认知、适应、改造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化中一种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开漳治州文化。漳州未设治前,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时代,民以渔猎为生,经济十分落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开始,陈政父子奉朝廷之命入闽平定“蛮獠啸乱”,初衷是戍边安民,是一种军事行动。陈政任上病逝,陈元光继任父职之后,其可贵之处在于只把战争作为一种手段,而把社会治理当作追求的*高目标。遂于垂拱二年(686)向唐朝廷上《请建州县表》,“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建议于泉(今福州)潮间增置一州,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诏准,陈元光为首任刺史。成为漳州开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陈元光,政治上:建立台所,保境安民,唯贤是举,安抚“蛮獠”,促进民族融合。经济上:寓兵于农,积极屯田,广收游散,大力推行均田制,兴修水利,围垦造田,通商惠工。文化上:极力倡导文明,把兴儒教、办学堂视为“救时之急务”,“松洲书院”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把中原文化传播到闽南,出现了“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在陈元光及其部下将士和历代民众的不懈努力下,漳州日渐成为鱼米之乡,风俗日纯,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陈元光是漳州设府置郡的创始人;是开发闽粤边陲疆土的首领;是传播中原文化,使之以闽越文化融合、促进闽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奠基者。唐代漳州的开发,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文化在东南海疆的传播和发展,而后到台湾的开发和到海外的播迁,则是华夏文化在漳州开发的延伸。人们以“开千古百世衣冠文物”来评价陈元光是恰如其分的。
以开漳治州文化为核心的祭祀主题,是“开基祖”崇拜,或称良将贤吏敬仰。陈元光殉职后,他的历史功绩在闽台同胞、特别是那批开漳将士后裔的心中永存。他们多在聚居地立庙供奉自己祖先的**人物开漳圣王,诸姓皆尊陈元光为共同的神祇,而非一姓一族之崇拜。远离故土的移民群体,早已将这种祭祀与供奉,当成思念故乡,不忘先贤的精神寄托,成为他们思源报本的强大感召力和策动力,而且历久弥坚,世代相传。
其二,民间信仰文化。开漳圣王崇拜,与民间崇拜关羽为“关圣帝君”、林默为“天上圣母”等一样,都是民众对历史上曾经为国家、社会、百姓做过贡献的人物进行崇拜,其*高的形象即被视之为天人合一的“神明”。
陈元光之所以由人变成神,原因在于:其一,陈元光本人及其家族为“开漳建漳”做过极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和伟绩在当时无人不知,逝后为漳州民众所称颂、所追思、所崇拜。其二,陈元光与其所率领的那批将士乃至整个移民群体(初步查明有八十七个姓氏之多),有着业缘、地缘、族缘上的关系。他是将领们的统帅,也是这些将领的后世子孙们心中的统帅。敬慕之心随着后世子孙的繁衍而代代相传。其三,与历代朝廷的重视、恩赐与加冕有关。据资料显示,从唐宋元明至清朝,历代朝廷陆续有过21次封赠,如唐玄宗封“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宋高宗封“辅国将军”、南宋封“开漳州主圣王”、明神宗和清高宗分别封“威惠开漳陈圣王”和“祀典开漳圣王”。这也是漳民尊称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的由来。
据有关部门提供,目前,在漳州11个县(市、区)中登记在册的威惠庙有251座,闽南、闽西、闽中以及粤东、浙南等地都建有寺庙;台湾有登记的祀奉开漳圣王庙达300多座,遍及台湾全岛,其中尤以台北、桃园、宜兰、彰化、云林、台南香火*为鼎盛;在东南亚及海外的开漳圣王庙也有30多座,如新加坡开漳圣王威惠庙——保赤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华人社团中有较大的影响。2004年保赤宫举办祭祀开漳圣王活动,新加坡**官员还到场致词以表尊重,参加信众多达十几万人次。
其三,寻根文化。在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先民跨越海峡过台湾、飘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国家,漳州成为“唐人过台湾,到海外”的重要出发点。已知的历史上漳州向台湾移民始于两宋,盛于明清,先后有98个姓氏移台。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台湾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记载先祖自中原光州固始迁入福建闽南,再由福建闽南迁入台湾,其中大部分人的开台始祖就是陈元光所率中原将士的后裔。台湾现在2300万人口,其中祖籍漳州的人口占35.8%,超过800万人。此外,在台湾现有人口25%的客家人中,也有相当部分的祖籍也在漳州。台湾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如被台湾人民尊奉为“开台王”颜思齐,“破肚将军”蓝理,平台名将蓝廷珍,板桥垦首林成祖,抗日英雄简大狮,爱国史学家连横等,以及当今政商界知名人士,如陈水扁、吕秀莲、游锡坤、连战、谢东闵、林洋港、林金生、萧万长、高清愿、汤曜明、沈庆京、林本义等的祖籍也都在漳州。
以寻根文化为核心的祭祀,是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诸多“唐人”的后裔,满怀对祖国、对故乡、对祖先的赤诚之心,络绎不绝地回漳州寻根谒祖,以实现深怀多年的愿望。
以上开漳圣王文化的三个特性,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并超越地域、国度、时空的广泛传播,而形成了地缘、血缘、文缘、业缘、法缘等社会关系,是闽台间其他民间信仰文化无法比拟的,开漳圣王文化内涵丰富也正体现于此。
三、开漳圣王文化重要的人文价值
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开漳圣王文化不仅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漳州地处闽粤之交,自古以来,就居住着百越诸族,他们在唐初反反复复地与朝廷的抗争。总章二年(669),唐王朝为了“靖边方”,遣陈政率领唐众多府兵将士入闽平定“蛮獠啸乱”。在闽戎边九年,仪凤二年(677)陈政殁于云霄任所,其子元光以二十一岁英年奉诏袭职。陈元光所率八千府兵,艰苦卓绝,经历了十七年的奋战,相继平定了闽粤三十六寨峒,使闽粤边区趋于稳定,始创了唐王朝东南边疆安定统一的局面。所惠及之处涵盖了闽南、闽中、闽西大部分地区及粤东一带,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开漳圣王威惠庙遍布三明、龙岩、厦门、潮州、汕头等地区的客观历史原因。
“当官一方,造福一方”,一千多年前,在当时的艰难困境中,陈元光就以他一生的作为诠释了这句话的意蕴。如今到陈氏祖祠或庙宇祭祀开漳圣王英灵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题词中*多的就是“开漳圣王,惠泽闽粤”和“开漳圣王,造福黎民”这两句话,以此表达对这位良将贤吏的敬仰。
在整个平乱和安疆守土过程中,陈元光家族先后有六人为此献身,其属下将士也有众多将士英勇献身。陈元光身为统领岭南军事总管兼漳州剌史,身先士卒,率领属下将士为安定边陲而戎马倥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出中华文化蕴含的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民族精神。
陈元光出身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承了儒家文化“忠君、爱国、惠民”的精髓,在对待原住民的政策上,严遵古律,普施惠政,实行了怀柔政策去感召和安抚。在平息寇乱过程中,对归附的蛮民实行建立“唐化里”、“编图录籍”的区划自治。以唐朝廷的“恩惠”感化蛮民,使大批蛮民归附而聚,与汉人和睦相处。提供汉蛮通婚,进一步从血缘上密切民族关系,使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蛮民产生直接“唐化”影响,促进了闽粤地区的民族团结,并使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景气。如今在云霄县的一座“开漳圣王”古庙内,尚有石刻楹联“气愤风云志安社稷,明参日月量合乾坤”等嘉词赞语,是陈元光对漳州人民威赫隆恩的真实写照。从那时起,在闽粤之交的各民族人民心目中,开漳圣王的形象成为智慧和正义的化身,而圣王文化中所蕴含的正义、宽容、孝悌、仁爱等美德,也是人们心里把它作为“地方保护神”的永存的魂。
陈元光少年随父征战,境遇不凡,阅历颇丰,因而文韬武略,有**的领导才能和魅力,且心存高远、胸怀大志。在率兵转战泉潮境域中,陈元光亲眼目睹了战乱造成民不聊生、土地荒芜的惨象,在上奏《请建州县表》中,他阐述了戍边政策:“窃惟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盖伦理讲,则风俗自尔渐孚;治法彰,则民心自知畏服”。指出军事行动是维护安定的必要手段,加强地方政权建设,推进法规法治,发展经济、教育,才是保持统一的根本。在建置漳州后,他带头建宅定居,鼓励将吏携眷属入漳落籍,在漳江两畔“辟地置屯”。此举富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意味着陈元光已从纯粹的军人身份转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首领,而他手下的将士也成为亦兵亦民的“军人”。只有他们在当时还荒芜落后的闽粤之间长期定居下来,才有可能通过族群互动,文化重组,促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得以在漳州广泛传播,并以东南海疆为基点,为以后打开通向台湾和海外的大门奠定了基础。
以陈元光为核心人物的这批将士,定居漳州后,比较**地传播了中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政治上按唐王朝郡县制度,建州置郡,设台立堡,强化了唐封建王朝对闽粤间荒僻地区的统治。军事上以平定啸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任。经济上,**地传播中原农耕文化,把六朝以来境内的无主地和荒地,按照民户的人丁平均分配,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使原来的游耕农业转变为稳定农业。在精神文化方面,讲伦理、移风俗、收民心,是陈元光及其子孙继任后实行“文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如创办闽南**书院——松洲书院,推行乡校教育,并引入文学艺术如诗赋词曲等,大开读书之风,为日后漳州享有“海滨邹鲁”之称打下基础。同时,还积极引入中原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如玉尊宫、观音庙、玄天大帝等神祇,以及饮食、服饰、生育婚丧与迁居落成习俗等等,*终以龙文化取代了蛇的图腾崇拜。
当初自中原南下的将士还从中原带来了河洛话。因为它源自河南故土,所以亦称河佬话。就是后代乃至现在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随着开漳后裔的播迁,所传播的河洛话,又自东南沿海以扇形向外辐射,传至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这种传播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开辟了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声音本来是无形的,由于共同的语言,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系作用。这是中华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奇迹。
开发漳州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陈元光率领河洛子弟筚路蓝缕、垦荒拓土的开发史。在安疆守土过程中,陈元光组织领导了对东南边界疆土的大规模的开发。募民在江东一带“障海为田”,开拓沿江大片耕地,并采用中原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郡区内普遍实现双季水稻及广为种植经济作物,从而吸引闽、粤、赣边区大批贫民“皆望九龙江而来”。积极发展水运,以通舟楫,开通闽南与闽西水上交通要道,促进九龙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实行“通工惠商”政策,发展手工业和行商走贩,积极鼓励“治陶埴,通商贾”,促进了晒盐、造船、制茶、陶瓷、织染等行业的发展,郡县所在之地“渐成商业重镇,坐商、行旅、摊贩聚集,经营货物繁多,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品应有尽有”。
在开发漳州过程中,中原汉人所具有的“冒险、开拓、坚韧”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陈氏父子率领众多府兵将士自中原南下,千里迢迢远征入闽,其家族六代薪火相传。自唐总章二年(669)至元和十四年(819),陈元光家族祖孙六代在漳治州长达150年。经历了几代人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唐代对漳州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至清末漳州已是全国比较富庶的地区之一。
开漳圣王文化所蕴含的凝聚作用和纽带意义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开漳圣王信仰早已成为漳籍移民一种重要的精神维系。在台湾,开漳圣王庙是维护族群利益而团结合作的中心。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开漳圣王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开漳圣王以其来源于河南固始代表着中原文化的象征,逐渐成为大陆各省迁台移民,以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甚至美国、德国等地的华人共同奉祀的神明而香火鼎盛,成为**“唐人”后裔心目中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圣王文化不仅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而且逐渐成为联系**华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开发利用开漳圣王文化的意义
开漳圣王文化是历史留给漳州的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开发开漳圣王文化,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在台湾,民间信仰组织十分活跃,开漳圣王有广泛的信众基础,社会影响非同寻常。许多政界、工商界人士往往热忱参与,以期得到更多“选民”的支持。有沟通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共识,有共识才能产生民族的亲和与凝聚。积极拓展双向交流,加强与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台中面袋港促进会等社团的联系,有利于增进共识,联络感情,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敬宗祭祖,缅怀先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广阔。将“和谐”用之于人际关系,就是强调淳厚中和,宽以待人,厚德载物,兼收并蓄。通过祭祀“开漳圣王”活动,有利于营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可以促进“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贵”,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漳州民间,祭祀“开漳圣王”的活动比较活跃。开漳圣王文化具有多元的特性,它包含了开漳文化、信仰文化、寻根文化“三位一体”的内核,因此可以依据不同的主题,开展多形式的活动。陈元光是漳州的“开基祖”,也是漳州文明的“奠基人”,政府从“开漳治州文化”这一角度,公开组织纪念或祭祀活动,是可以的。就如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始祖,延安也组织黄帝陵的“公祭”(政府公开组织祭祀)活动。通过政府组织纪念活动,昭示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明确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进一步弘扬开漳圣王文化**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公开组织纪念活动,可以扩大开漳圣王文化影响,让世人进一步了解,开漳圣王不只是属于陈姓的子孙后代,也不只属于当时从河南入闽的87姓几千将士的后裔,还不仅是属于漳籍人民,他属于中华民族。从而引导民众逐渐从血缘、族缘等文化的认同提升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换个角度说,开漳圣王祭祀文化,不仅仅是陈姓的祖宗崇拜和漳州人民的“开基祖”崇拜,还可以是更具广泛意义上的对中华民族历史英雄人物(包括民间信仰中由人到神)的崇拜。开漳圣王应该而且可以走出漳州,走出闽粤,走出台湾,去感召国人乃至境外更多的信众。
开漳圣王文化是广泛团结台胞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开漳圣王文化中的血缘、地缘文化,是漳台之间所有文化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和核心;其有形遗产祠和庙,是迁居到**各地的漳州先民子孙寻根谒祖的圣殿;开漳圣王崇拜信仰是国内外信众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方式之一。开展圣王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且有利于**各地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为家乡、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团结奋斗。
因此,加强开漳圣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就显得十分迫切。在有形遗产方面,重视对云霄、漳浦威惠庙、芗城陈元光墓地以及陈元光重要部将庙宇墓地进行修缮,对松洲书院、陈元光入闽屯兵处,如柳营、揭鸿寨等重要遗迹加快开发步伐,包括遗迹周边的道路、环境建设。同时,在城市建设方面,可以考虑融进开漳圣王文化的内涵。城市文化形象是塑造城市**的基点,也是累积城市独特个性和优势的“名片”。陈元光是开发漳州的功臣,漳州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与他的开漳史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开漳圣王文化是比较能够突出漳州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文化,在市区公园或街心较为显要的地方,雕塑陈元光塑像,或对一些重要的工程或公共设施以“元光”进行命名,如“元光大桥”、“元光公园”等,是很有意义的。
有利于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物质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正逐步加强。进一步开发圣王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漳籍同胞来漳州寻根谒祖,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进而推动漳州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专家预言2050年**经济十大产业,旅游业居首位。但是,21世纪的旅游已不仅仅是看看自然的风光,而是人们用休闲的方式去学习异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用于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因此,没有深厚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莆田湄洲湾、厦门日光岩旅游之所以盛而不衰,就是因为有妈祖文化、港口文化为支撑。开漳圣王文化是漳州旅游资源中宝贵的特色传统文化,把它放到旅游产业突出位置上来,作为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杠杆,运用文化产业的全新概念,加大开发力度,必将有力地推进漳州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让旅游资源的爱国主义内容也成为一种特殊文化产业发挥作用。